“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。”金石之路自南向北穿越整个湖南,对湖南具有相当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情绪价值。
金石之路以摩崖石刻作为具体物象,自宋赵明诚《金石录》、欧阳修《集古录》以来属于“金石学”范畴。
(宋赵明诚《金石录》书影)
“石者,天地之骨也。”古人称“金石永寿”、“金石延年”。金石是贞吉,金石是垂远,金石是志坚,金石是文明。“金石”象征着牢固可靠的文化主体,同时也是对湖南“三个文化”悠久性、厚重性、活跃性的良好印证。
所以,最终的选择是以“金石之路”涵盖“潇湘八景”、“越南使程”、“湘桂运河”,联通中国和越南的“跨境铁路”,而与“丝绸之路”、“海上丝绸之路”齐观并美,进而超越地方性概念如“三湘四水”、“南岭走廊”、“湘桂古道”等等。
(宋赵明诚《金石录》书影)
“金石之路”概念怎么翻译?
前提要求是带“之路”字眼,带“湖南”字眼,带“世界”字眼。“之路”是固定搭配,“湖南”是东家,“世界”满足世博会。
原本正名是“摩崖石刻”,但“摩崖”二字作为中文语音不大好听,“石刻”二字又是大类,容易和北方汉碑、魏碑相混。
反复考虑,还是用“金石”最佳,并且吉祥。“金石之路”之“金石”侧重在“石”,但仍可称为“金石”,满足复合词的习惯。
日文翻译不用费心,并且恰可以回归单字,称为“石之路”、“石の道”。“丝绸之路”的日文翻译是“絹の道”。
英文如翻译为“金属和石材”则不确,因此可以翻译为“契刻”,即carving,“金石之路”翻译为The carving Road。
“金石之路”的The carving Road,与“丝绸之路”的The Silk Road,与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Maritime Silk Road,最为对应。
(宋赵明诚《金石录》书影)
在“贯通湖南的金石之路”这个标题中,“湖南”二字出来了,“贯通”二字贯通到哪里?上通北京,下通河内,自然就有“世界”的意思。王闿运的楹联“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”,在我看来,“大江东去”也有东入东海的意思,而不仅是东南沿海。
如果标题改为“连接世界的湖南金石之路”,那么,任何地方最终都连接着世界,就缺乏特殊指向,但是英文标题却可以这样翻译,就是:The carving Road in Hunan which connecting the worl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