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潇湘八景”有湖南的潇湘八景,有朝鲜的潇湘八景,有日本的潇湘八景,有琉球的潇湘八景。此外,全国各地、世界各地又都有自己的四景、八景、十景、百景。总计全国见于史书方志记载的“八景”总数在1万组以上。而“潇湘八景”是全国八景之祖,也是东亚八景的滥觞,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“八景”都源于湖南“潇湘八景”。
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、副主席胡代松先生在主持人语中说道:“潇湘八景”通过对湖南境内八处风景的图绘,表达了一年四季,阴晴雨旸,沿江上下,山村渔浦的风景组合,映衬出古人士大夫以及农夫、渔父、寺僧、酒徒等等各界的生活状态。潇湘八景起源于宋代的湖南,很快衍生为各种各样的“八景”,成为东亚共同的审美标准。
冉毅教授研究潇湘八景多年,但是出于论坛角色的分配,我特别提醒冉毅教授,“潇湘八景”是一个覆盖湖南全省的实景概念。可惜媒体在《永州淡山岩摩崖石刻实证〈潇湘八景图〉亮相大阪世博会》的新闻报道中改成了“潇湘八景”是覆盖湖南全省的实景文化概念。“实景文化”,到底是实景还是文化?
日本全国市町村教育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调查传统八景、派生八景、风行时代、八景绘画、照片及史料中的八景记载,编制东亚潇湘八景产生时代和地域分布图表,统计出全日本的实地八景共计963处,建成“日本八景数据库”。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期的潇湘八景图,存世总计146件,其中中国收藏20件,朝鲜收藏13件,日本收藏115件。但这不是冉毅教授的重点,是小峯和明教授的重点。
我在永州“潇湘夜雨”景地已经组织过两次潇湘八景论坛,而且在2024年出版了《湘妃考》的修订本,但是潇湘八景在省内火不起来,大概率是因为先要顾着经济发展,而审美当不了饭吃。毕竟欧洲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才有文艺复兴,美国殖民者到了第二代的中产阶级,孩子们才开始弹钢琴。但是潇湘八景带到大阪世博会,却是最佳选择。
(2019年5月14日,“三十学者联手‘潇湘夜雨’景观定点”活动,及“知君有幽意,细细为寻看——首届‘潇湘八景’论坛”在蘋洲书院召开。)
(2020年1月8日至11日,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小成堂召开。西北大学高兵兵教授,浙江工商大学陈小法教授,台州学院高平教授,湖南师范大学冉毅教授、吕双伟教授、吴雅莉博士,湖南科技学院张京华教授、周欣副编审、张能泉副教授、彭敏博士,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唐宇翔,以及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教师周平尚、侯永慧、敖炼等参加论坛。)
因为世界博览会的目的是求同不是求异,宗教的、外交的、军事战略的、地缘政治的分歧不适合在这里显露,文化、科技、教育、大众生活却可以充分沟通,而且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正是“构建未来社会,想象明日生活”。
但是把潇湘八景带动大阪也有复杂性。因为湖南是潇湘八景的产生地,而日本收藏了最多的宋代至清代的大部分的潇湘八景图。那么,我们在国内讲潇湘八景离不开日本馆藏,但是到大阪讲潇湘八景又必须以湖南的实景为主。所以,潇湘八景需要一个合理的站位。
讲潇湘八景的人选,国内我推荐冉毅教授、陈小法教授,日本我推荐堀川贵司教授、小峯和明教授。冉毅教授是国内研究潇湘八景第一人,实地考察过湖南和日本的八景景地,可惜她却找不出可用的照片,最后只找到湘潭昭山寺的照片,幸好我还有淡岩和蘋洲的考察照。
歌川广重用浮世绘方法画的《近江八景》,色彩鲜艳,虽然改变了宋代牧溪的风格,但是很适合大众展览。冉毅教授的ppt用了歌川广重四幅作品,拼合成四方联的样子,投影出来比较模糊。幸好我有日本木刻套印《近江八景》的悠悠洞的复刻品,八开原大,清晰鲜艳,逼近原作,那是相当漂亮。不过以中国教授的身份在日本讲八景,歌川广重并不合适,所以最终放弃了。
在日本讲中方收藏的日本八景作品是合适的,冉毅教授收藏有日本制作的八棱铁釜,每面各有一幅潇湘八景,一直寄存在周敦颐纪念馆,这次请专业摄影师拍了照,是可以投影展示的,可惜冉毅教授没采用。
(潇湘八景铁釜,冉毅教授收藏)
潇湘八景经古代朝鲜、日本传往欧美,美国诗人庞德的《七湖诗章》受到潇湘八景的启发,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教授、美籍华人叶维廉教授对此有专门研究,而庞德当年借鉴的素材是佐佐木玄龙用八种书体写作的潇湘八景诗,这一作品世人很少见到,幸好我在2021年已经将佐佐木玄龙的作品翻印在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》的封三封四上。将中方收藏而又比较罕见的日本八景作品带到世博会是十分有趣的。
到了世博会湖南周当天,小峯和明教授讲演《东亚的潇湘八景》,果然第一页就是歌川广重的《近江八景》。